開欄的話
一份什么樣的報紙,被親切地稱為“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”?
她與共和國同歲,見證了新中國每一個重要歷史時刻;她與真理同行,用思想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;她與時代同步,為每一個平凡的你我鼓與呼!
在光明日報創(chuàng)刊75周年之際,許多老朋友送來了真摯的祝?!?/font>
他們是著作等身的學者,是金聲玉振的大家,也是這份知識分子報紙的老讀者和老作者;他們是披荊斬棘的先驅者,是鋪石開路的奠基人,也是陪伴這張新聞紙走過七十五載的良師與益友……
每一份祝福都如此珍貴!今日起,光明日報開設《我與光明日報》專欄,讓我們一同走進歲月深處,在這些墨跡尤潤的作品中,聆聽那些書卷往來、精神相依的故事,感受那份與光明同行的喜悅與自豪!
“我與光明日報”,對于我來說,這是一個動情、動心、動腦筋,充滿懷念又引發(fā)許多溫暖與微笑的題目。這個命題使我回顧與思考,使我長見識、增能量、積經驗、守初心。
當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》一文出現(xiàn)在《光明日報》上,報史1978年5月11日那一頁光照河山,其意義推動扭轉乾坤、撥亂反正、正氣清風、破浪前行,已無須多言了。
當然,都知道,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的第二大報,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國之重器,是時政、社會、科技、教育、國際方方面面的信息來源,是承載知識、傳播文化的集散地,是知識分子關注、廣大人民關切的重要媒體,有你我他的切膚之感、之痛、之力、之希望、之矚目。她無愧于她的身份和重任。
記得時隔我寫作《青春萬歲》四分之一世紀以后,1979年1月底,刊有《〈青春萬歲〉后記》的該月21日的《光明日報》,經過一周時間,郵寄到了烏魯木齊家里,那一刻我正在與家人包餃子。王蒙的新生命從此開始,也由《光明日報》的讀者,同時成了作者。
《光明日報》敢為天下先,又穩(wěn)又準又有力度。《夜的眼》,我的短篇小說,首次登載于《光明日報》1979年10月21日,占有近一整版。那時《光明日報》上很少發(fā)表小說,此篇小說的出現(xiàn),有文學藝術上的一定探索,有人質疑,有人責備,有人說讀不懂,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是新創(chuàng)造。作家趙玫說她“感到世界與文學變得不同了”;還有來自域外的強烈反響,蘇聯(lián)《外國文學》負責人稱之為“中國文學的回歸”。
《光明日報》還發(fā)表過我的理論文章《對于現(xiàn)實生活的反映、反應與呼喚》等一系列文字,并于1984年主辦了優(yōu)秀理論文章獲獎大會,一大批領導同志和理論界大家出席并頒獎。王蒙躬逢其盛、與榮其譽,為得到這樣的大報的肯定和鼓勵而自豪。
承蒙報社不棄,在許多重要節(jié)點和重大話題上,報社領導和編輯常來看望約稿。關于傳統(tǒng)文化、核心價值、中國夢、文藝風氣、文化建設、文化市場、文化交流等方面,《光明日報》都給了我發(fā)表心得的一席之地。比如《現(xiàn)代化與民族文化建設》(2013年8月30日)、《書海掣鯨毛澤東——讀〈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〉有感》(2017年9月26日)等,都是整版篇幅刊出。還有連載二十多期的《莊子的快活》,連續(xù)發(fā)表的微型小說系列《尷尬風流》等,以及翻譯德國詩人、印度駐華大使的詩章。
2013年1月,拙作《莫言獲獎十八條》在《光明日報》發(fā)表,一位有關領導同志專門給我寫信,表示他對此文“深以為是”。
我更應該深記貴報的兩次頭版頭條。一次是2021年10月29日開始并延續(xù)至今的欄目《人民需要這樣的文藝家》,是從報道本人開始的;一次是2023年3月30日開設的《煙火人間》欄目,是從拙作《絕頂的赤牛坬》開始的。一篇小文上了頭版頭條,報紙編輯與領導的開拓力度與求新親民精神感人心魄。如今“赤”文已經全文鐫刻在陜北榆林佳縣民俗文化村赤牛坬的村口了?!豆饷魅請蟆返囊欢嗽谑锥急本硪欢嗽跓o數個赤牛坬村鎮(zhèn)、考古科研場所、學校街道營地。
當然也不會忘記特殊條件下一位年輕朋友自稱要“趕上車”的對于我的批判文字。回憶到此,極親切溫馨。報紙這種公器,本就是各種觀點的聚集地。人與報,緣分近半個世紀,正面反面,都是鼓勵推動啟發(fā)。偶有尷尬,更顯親密,難分難解!
難忘與光明日報多位編輯有過的愉悅交往與聯(lián)系,他們文質彬彬,寬容親切,交流討論,如沐春風。
賀君七五,愧已鮐背。《光明日報》賦予我巨大的禮遇與榮譽,王蒙生而逢《光明日報》也,幸甚至哉!深恐辜負,自省自重,不敢懈怠,更加努力!期望《光明日報》發(fā)揚黨性人民性正道性文化性學問性與統(tǒng)戰(zhàn)性,承繼厚重報風,繼續(xù)擁有自己的著名版面,繼續(xù)提升各學科專業(yè)編輯采訪質量,日益擁有更多的讀者粉絲,與百萬千萬讀者共同見證祖國的騰飛,人民的幸福,時代的異彩! 作者:王蒙(作家、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)